摘要 网球作为世界主流运动项目之一,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目前从运动发展角度来说是在阶梯式变化的。与中国网球的代表性人物吴迪做口述史访谈,在运动行为切身感的叙事中,呈现了网球技术的真实感。本文的主要学术论点是:(1)网球技术训练及其切身感,具体体现在现代网球的趋势更倾向于技术全面,以及发球与底线技术在顶尖运动员中的重要性。(2)欧美网球技术与中国网球技术的差异化探讨,欧美球员技术凶悍的程度在于底线的前三板和发球接发球的质量,国内的球员更多的都是通过底线的多拍相持来寻找机会建立进攻优势。(3)不同场地的技术打法与心理战术运用的切身感,硬地打法更注重底线相持和高质量的发球。红土打法的特点是底线球速要更加有质量和穿透性,因为红土的特性就是会让球的摩擦力变得很强,而且体能要求更高。草地技战术是以前三拍快速解决战斗为主,完全利用自己的发球优势来建立前两拍进攻的主动性。在心理压力很大的比赛中多增加一些摩擦和旋转来保证这个球的成功率,同时会让球打得更稳定、更加保险。(4)网球运动项目训练与比赛中的体能问题,网球项目对于身体的要求比较综合,既要有力量,也不能缺失灵敏度,并且在灵敏度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力,在网球中技术和体能的占比是均衡的。
网球技术的训练与竞赛实践叙事——与中国网球领军人物吴迪训练学对话
文 | 徐成博,宋怡诺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5期)
吴迪1991年9月14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员。2013年以中国大陆首位参加大满贯正赛的男子运动员身份参加澳网。2014年仁川亚运会网球团体亚军,2016年ATP夏威夷毛伊岛挑战赛上创造历史,夺得了中国大陆男子选手的首个ATP(Association of Tennis Professionals, 职业网球联合会)挑战赛冠军,同年世界排名第141位。2010、2012、2015年三次获得中国网球大奖赛总决赛单打冠军,2013年与张之臻搭档在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上获得男双冠军。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网球混合双打冠军,2019、2020年蝉联全国网球团体锦标赛冠军。吴迪的打法风格稳健、简洁、有力。其跑动能力强,手感极佳,并且速度掌控与精准度高,属于技术全面型球员。曾三次站上过大满贯正赛赛事的舞台,世界排名创当时中国大陆男网最高纪录,并在2009、2013、2017年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拿到男子单打三连冠。
2023年5月1-2日,我与吴迪面对面地进行了网球技术训练的两次对话。徐成博(以下简称“徐”) :这几年中国网球在大家的心目中关注度越来越高,首先是在国际赛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参加四大满贯的正赛赛事,其次在辈出新人的这个时代中技术方面也和原来大不相同,那么在现代网球趋势中你觉得男子球员最重要的技术环节都有哪些方面?
吴迪(以下简称“吴”) :网球运动在技术方面分得很细,发球、接发球、网前、底线相持,步法的跑动、打球的节奏这些都是属于在男子运动员技术当中最重要的环节,相对来说技术层面不能有明显的漏洞,而且从身体素质这部分来讲的话,力量、速度、灵敏性上还要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因为男子球员的竞争特别激烈,你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你往更高水平发展。
吴:我的个子很小,在技战术运用上我可能比那些大个子球员更加缜密一些,一米九或者两米的这种大个子发一个球就轻松得分了,但是我如果要取得一分的话,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因为我的力量或者速度没有他们快,所以我要在技战术上更加丰富一些,底线的对抗和跑动一定要非常突出,才能弥补我在身高上的一些不足。因为现在的网球趋势就是大发球(200km/h以上的球速),重上旋的底线,而且需要自身极强的爆发力和转换能力。
徐:所以底线的对抗与跑动能力在你的技术表达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为跑动能力对于你的技术支撑是很关键的。
吴:是的,跑动能力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么说,因为网球的场地大,对跑动能力要求很高,尤其对我这种小个子运动员要求会更高,如果没有很强的跑动能力,对技术发挥会影响很大。只有跑动到位了,手上技术的运用才能更自如,击球的质量才能变得更高。
徐:也就是说现在的网球技术与以前比较,对速度和力量的要求更高了,而且技术也更加丰沛。以前的单一技术可能是因为年代和打法的原因,那现在的运动员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术?
吴:我们从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现在的球速给对手的压迫感和冲击力都是很强的,以前可能更倾向于回球的角度,但现在是在有角度和速度的前提下,回球还要有非常高的质量。现代网球从顶尖运动员的技术看是比较全面的,不单单只是追求速度和力量上的高质量变化,也不像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时期的网球技术相对单一,比如发球上网或者是挑球和平击球会多一些。在具备上网与挑球和平击球这种技术的同时,底线技术也是要具备一定厚度的,因为现在的网球打法还是以底线为主,以前有桑普拉斯这种发球上网比较多的典型的球员,但是现在我们就很少看到有这种打法的球员了,因为现在的技术太全面了,单一的技术肯定会限制顶尖运动员的发展。
徐:前面你也提到了现在的网球打法主要是以底线为主,那你在正反手底线多拍相持中高质量的回球,在训练中身体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
吴:我觉得一定要利用我的自身优势,相对来说我的协调性、灵敏性和球感是属于比较好的,我利用场上的一些弹跳或者节奏来挤压对方,所以我不能浪费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比如说使用脚踝、膝盖、髋关节、胸部,再到手臂、肘、手腕、指尖,身体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这样才能抵抗得了对手的高质量回球。因为我的身体很瘦小,我一定要把灵敏性和协调性还有球感发挥到极致,才能有赢球的可能。在高质量正反手多拍相处中,每一个球员都是非常个性化的,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可能打法都是一样的,我的特点就是灵敏好和底线跑动能力强,而那些大个子球员技术特点可能是在前两板的发接发,或者是前两板的主动进攻层面,他们的特点比较鲜明。
徐:那其实对于你来说在高质量的正反手底线多拍相持中,灵敏性与协调性还有跑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吗?
吴:对的,其实还有一个预判能力,因为很多时候你的预判能力能让你更早地启动脚下的步法,从而找到击球点的最佳位置。
徐:说到脚下的步法你觉得网球的步法在技术体系中的占比是多少?
吴:我个人来讲的话占比一半或者一半以上,因为网球是一个比较立体的项目,冲刺的时候需要变换节奏,打高压球时需要蹲起弹跳,很多步法都要相结合,所以我更注重脚下的移动,但可能不太了解我的人,就觉得我手上技术比较细腻,其实你们去看顶尖的网球运动员普遍脚下灵敏性和力量特别强,所以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手上的技术动作,事实上步法在网球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没有一个球员的步法是缓慢的或者是粗糙的,在这个大环境下球速提高了,板数回合质量提升了,你必须得用快速的步法去弥补。有的时候教练反复强调用脚去打网球,手上的技术大家都是差不多的。
徐:今年年初你回到上海队训练,因身体还在恢复阶段,我在观摩你训练时看你主要是在练发球,同时也在指导着一些小队员,我记得当时你说发球的时候身体要像弓一样,这样才能把全身的力量都用出来。那在网球技术中发球的动作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吴:发球时像弓一样,就是抛球后的随挥动作要有一定的角度,但又不能超过你身体的一个极限,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柔韧性。相对来说发球幅度大一点的话,球速肯定是要快一些的。其实发球是在各个环节技术当中最困难的,虽然它是一个静止发力的过程,但发球的动作结构有上脚和不上脚的细微变化,而且网球在室外打的时候比较多,阴天或者太阳很刺眼的情况下你要考虑如何去调整每一次抛球的落点。当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你的抛球有可能抛左边多一些,也有可能抛右边多一些,但是你身体的整个结构基本上是没有很大变化的。我觉得发球像弓一样,只是一个基础,网球是一个全身的运动,缺少哪一个环节都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可能就会让你失去一定球速以及发球的精准度。
徐:刚才你提到了发球动作上脚和不上脚,这个对于发球的球速来说区别很大吗?
吴:因人而异,与启蒙教练的指点或者是后期遇到的职业教练有关,有可能你发球上脚时冲击力更大,也有可能你发球不上脚的时候稳定性更好,发球上脚和不上脚没有对错之分,就是习惯的问题。
吴:对于发球来讲,主动权还是在你自己手里,你可以发上旋、侧旋、平击、内角、外角,你是很有主动性的,但是在你接发球的时候,难就难在你不知道对手会发一个什么样的旋转和角度的球。
徐:那如你所说,接发球的难度其实是大于发球的,当你在比赛中接对手发球遇到220~240 km/h的球速时,你觉得接发球技术的难点在哪?
吴:技术的难点就是一定要提前预判,时刻观察着对手的每一个细节,有可能你看他的一个眼神就能知道他发球的习惯角度。我一场比赛也有被别人发十几二十个ACE球(对手没有触到球且直接得分的发球),但我也有全场接发球成功率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时候。如果在对手发球特别好的情况下,即使他告诉你发什么角度,你接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最多就碰到球而已,输掉这一分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但想要赢得更多接发球分数就必须得提前预判,不能只是把球接到有效区内,而是要想在接发球时怎么样给对手制造困难。每一局接发球都是不一样的,你在这局接好了,对手就会换一种方式发球,发球的站位就更倾向于靠近双打线,还有一种类型的球员,他本来一发擅长发平击球,但是成功率并不高,于是在你接发球接得特别好的时候,对手就会用二发来代替一发,从而让你在接发球的环节中压力更大,这些旋转和站位的变化非常考验接发球的应变能力。
徐:我们都知道,中国网球运动起步晚于欧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种子选手只有张德培,他还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运动员。你接触网球的时候,中国的网球体系和欧美比较有了怎样的变化,还存在哪些不同?
吴:我进入网球训练的时候还没有职业化,还是专业队模式,以前我打的都是全国性的比赛,也没有多少机会参加国际性比赛。后来从专业队转换到半职业化再转换到职业化,我们才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选手比赛,也才有了对世界网球技术的切身感的把握。在我后期的职业生涯里,只有转换到职业化的阶段中才有机会接触到四大满贯和大师赛的高级别比赛。专业队模式训练和整体保障肯定是非常好的,到了职业化阶段可能在团队选择上要考虑得多一些了,因为职业化的比赛非常多,怎样更好地选择参加什么级别的比赛就需要整体分析与合理分配安排。我们目前发展模式是阶梯式的,与欧美的职业化网球体系还是有差异的。我个人的职业化之路是2008年开始的,当时我从两三百的排名,打到中国大陆男子网球的最高排名141位,也就是短短的几年之间。虽然在网球职业化的起步时男子跟女子是差不多的,但是女子出成绩要比男子早,所以女子的职业化发展更快一些。从专业省队网球模式到网球职业化的“单飞”,其实分很多阶段,虽然我们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成绩是阶梯式上升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夺得女双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娜也是取得了单打第四名的好成绩,随后又取得了四大满贯中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和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冠军,这也是以往达不到的成绩,包括当时的亚运会,我国女子网球基本垄断。男子方面当时的两届亚运会冠军潘斌,也是风靡亚洲的。因为年代的问题,那个时候男子网球的职业赛事参赛次数不多,不然他们的水平肯定会更高,排名也会更靠前。你看现在的男子年轻一代张之臻、吴易昺他们世界排名都已进入前一百位了。毕竟发达国家接触这项运动更早,我们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竞技还是全民普及,都是在阶梯式慢慢上升发展的。
徐:你觉得中国网球技术与欧美网球技术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吴:欧美球员脚步很快发球很精准,虽然也不一定每个球都能发到200 km/h的球速,但是欧美球员发球的落点就是会让你接得很难受。我觉得在技术上欧美球员他们凶悍的程度在于底线的前三板和发球接发球的质量,他们关键分的机会把握能力也都非常强,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的球员更多都是通过底线的多拍相持来寻找进攻机会。
吴:我觉得要多去跟先进技术打法的球员交流,多出去看一看。我们现在特别畏惧比自己排位高的选手,这样在心态上就会有一些变化,其实就是他们打的比赛很多,在经验上比我们更丰富。我参加ATP的比赛主要都是在国内,虽然给了我们一些机会,但在这种比赛的氛围下,心态上很容易发生一些波动,总是想着减少自己在赛场上的非受迫性失误,这个时候我的注意力就很难放在技战术上面了。相比而言,国外的选手一年参加比赛的次数大概在50站左右,所以他们很适应这种氛围和对抗。我们一年参加的比赛就这么几次,考虑的因素就会很多,可能就影响了我们的技术发挥。
徐:其实就像你说的,当你参加大赛的次数变多了以后,在面对高质量的对抗时心态上就会更加从容,从而缩小在技术上的差距。
徐:我们在观看网球职业赛事中,欧美教练员通常会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从而达到更好的备战效果。我国网球在数据分析这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吴: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被调任到中国女子网球奥运会的备战队伍当中,每天都要让我们去分析她们对手的打法和技战术特点。像小威廉姆斯这样的女子选手发球时速高达180~200 km/h,这种情况下你很难用肉眼观察,更多地是用发球成功率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要是能够借助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我国选手技术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更大的帮助。数据分析能更加清晰地剖析比赛,你会直观地了解对手在比分持平的时候,发球习惯发哪个角度,在你遇到破发点的时候,对手更擅长打哪个线路的概率比较大。这些都是可以提前进行模拟训练的,也要感谢时代的进步。其实现在数据分析也在运用当中,对于张之臻和吴易昺这种国内顶尖的运动员来说,国家队会提供一些重点的数据分析资料。
徐:现在国内和国外的训练和比赛的场地中是不是相对还是硬地的较多的?
吴:对的,目前在国内肯定是以硬地为主的,除了一些在欧洲的特定场地,可能在西班牙和法国红土会稍微多一些,但其实在国外硬地也是作为主要的训练和比赛的场地。
徐:你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参加四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正赛赛事的男子单打运动员,你觉得硬地技术打法的特点是什么?
吴:因为我们国内球员主要以硬地为主,长期在硬地训练和比赛,在硬地中球的弹跳和旋转更加规则,球速快慢的程度也很适合我这种打法的球员。如果是草地的话,一年里我们可能也就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时间才有机会去尝试和接触草地。英国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温网)是属于草地的赛事,但法国网球公开赛又是红土场地,国内能具备红土训练设施的场地非常少,所以硬地是我们国内球员钻研的主要方向。大部分的赛事也是硬地,基本上国内球员包括我自己都是以硬地训练为主,而且硬地的技术打法在发球和底线相持这两个环节中非常重要。我在发球的一发和二发之间会有转换,因为在二发的时候大多数球员会在接发球时选择抢点进攻你的二发,导致你面临被动的局面,二发球速和质量肯定没有一发的球速和质量那么高,所以我会反其道而行,在比赛中有的时候我二发直接发上来到网前,打对手个措手不及。但发球上网只能作为穿插运用的战术,硬地打法更注重的是底线相持和高质量的发球,底线相持是基础,没有这个技术作为支撑很难晋级到下一轮。如今顶尖球员的能力太强了,几乎没有很明显的弱点,让你很难找到突破口和打出制胜分。
徐:所以在大部分赛事都是硬地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发球与相持能力是每一位球员所应该具备的对吗?
吴: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每个选手的技术和跑动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可能更擅长什么样的场地,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顶级的网球运动员,那你就应该适应所有的场地。
徐:我看擅长打红土场地的网球选手大部分都来自西班牙,当时你在西班牙集训和比赛过,你认为红土技术打法的主要难点都有哪些?
吴:红土场地球的弹跳是不规则的,而且在雨水和干燥的情况下,球速又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在红土打球你的底线球速要更加有质量和穿透性,因为红土的特性就是会让球的摩擦力变得很强,在摩擦力变得很强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打出那种很快的球速,击球的声音是很闷的,你会感觉有些打不动,这样对于对手来讲你的回球就是软弱无力的,所以在底线击球的时候更要加强球的质量和旋转。相比硬地来讲除了要增加底线回球的质量,多拍回合当中还要有充分的耐心,在硬地打比赛中球速快的话,可能三五拍就解决得分了,但是在红土场地上每一分的回合都是非常多的,底线击球是需要更加耐心的,而且体能要求更高,跑动中急停急转的同时还要回动,不像硬地那样跑出去就可以刹得住,红土场地是跑出去救一个大角度的球,步法上会有一个滑步,需要用腿部力量来支撑,在你运用滑步的情况下,等于要重新开始发力启动,这个是很消耗体能的。
徐:那红土场地是不是对球员的步法要求会很高,红土场地滑步的使用是否能反映出这名运动员的跑动能力?
吴:能反映出一部分,但不是绝对的,只是说滑步这个步法技术对于身体的机能要求很高,而且滑步在比赛中的使用也是要根据球过来的质量进行判断的。
徐:我们看张之臻在马德里网球大师赛创造了历史性突破,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年轻球员,红土场地是否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吴:我觉得红土比赛不一定对中国球员有优势,但是我觉得张之臻是个特例,为什么现在张之臻在马德里能取得好的成绩,跟他有很好的发球有关系,马德里比赛有一个天气的因素,环境对于接发球更加有难度,所以他发球好的情况下就增大了他的优势,发出去的球速会更快,而且他的各项技术很平均化,像他这么大的高个,他的底线技术应该是比较粗糙的,但其实他是很扎实很细腻的。大个子球员一般来说移动都比较慢,但他的脚步灵活性也很突出,击球时的每一个点都能调整到位,所以在红土场地上他应该算一个特例。
徐:温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网球赛事,草地技术打法的特点是什么?
吴:打温布尔登的草地球场,球速没有以前快了,现在基本上发完球以后大家都留在底线,但以前的草地球场球速是非常快的,所以大家会采取发球上网,因为在球速很快的情况下你来不及准备,而且回球的弹跳相对来说要低一些。草地技战术是以前三拍快速解决战斗为主,完全利用自己的发球优势来建立前两拍进攻的主动性,同时只要是一发成功率高了,保发成功率自然也会提高。草地技术的一个重点是回球的旋转和发力要增加5%~10%,这样球会更加有穿透力。还有就是草地的球速更快,相比之下跑动更难,所以大多数球员在草地场上的经验和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
徐:如果在草地上打比赛,因为球速快,提前的预判是不是要更早一些?
吴:可以这么理解,但其实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对手的质量特别高,有的时候不是你预判得更早就能很好地回击球的,可能是因为你的前一拍回球质量低了,给对手更好的出手机会了,但反过来如果在保证击球质量的同时,还能有更好的提前预判,那在赛场上肯定会给对手非常大的压迫感。
徐: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技术方法,那在打这些大比赛时,你在心理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关键分的非受迫性失误?
吴:我觉得可以往一个积极的方向去想,多增加一些旋转来保证这个球的成功率。在平击的基础上多加一些旋转和摩擦,球才能更有稳定性。还有把比赛时间拉长,分与分之间有25秒的休息时间,每打一分以后我去擦汗,调整呼吸,来回走动,多让球童给我抛几次球,这样我能把自己心态调整平稳了再开始打下一分。如果这一局压力特别大,不管比分怎么样我就选择释放一下,把球速打得比训练的时候还快,其实就是换了个思路,把我的那种压力转换到击球上,这也算是我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吧。不过这种方式不适用于自己的发球局,因为发球局相对来说要严谨一点,只有在接发球局特别紧张的时候,我才会采用这种战术。
徐:比赛中你在比分落后时是怎样调整心理状态和技术打法的?比分领先时是如何保持竞技水平发挥的?
吴:在比分落后时,比赛中换边是有短暂休息的,在这段时间内其实有一个很好的调整机会,所以你要在短时间内,马上复盘之前的每一分你是怎么赢的和你是怎么让对手失误的,就像过电影一样。但因为时间有限,你必须得在瞬间内就要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去分析怎么样减少失误,怎么样增加得分,这是我在调整落后比分时的心理状态。比分领先的时候,我更加注重于专注度,打得就比较严谨,比如这一分我发球该发到哪个角度,正手回斜线或者是反手打直线,这些我都会提前预判和布局设计一下。所以说比分领先的时候,专注程度会直接影响你是否能保持高水准的技术发挥。徐:网球是一项需要高强度体能来支撑的运动,你平时训练的时候体能都练些什么?
吴:网球这个项目对于身体要求比较综合,因为你要有力量,同时不能缺失灵敏度,在有灵敏度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力。网球比赛的时间很长,像戴维斯杯的这种比赛属于团体赛制,一天要做好打三场比赛的准备,可能要打四五个小时,在天气舒适的情况下,对手相对水平较差,打一个多小时的比赛也是常有的事。比赛的时间弹性很大,你必须得储备好自己身体机能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平时以力量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为主,包含上下肢力量与核心力量,专项步法与体能训练,通常冬训体能训练会加大强度,上午技术训练大概一个半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再加一个小时体能训练,午休后下午继续训练技术,或者是先体能训练,再技术训练,一天两练。冬训这段时间可以进行高强度训练,因为你有时间让身体机能去恢复和调整。但是比赛期间是另外一种方式,比如我之前练一些适用于身体的80%的体能专项训练,那我在打比赛期间,体能消耗在70%~80%的时候,我也不会感到很累,可以保持高强度的体能状态,而且能够确保兼顾单双打比赛。
徐:那这样的体能训练周期是多久,你觉得体能训练对你技术帮助大吗?
吴:平时的体能训练都是在技术练完后就直接去练了,冬训加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基本上是一个月或两个月。我已经不是年轻运动员了,体能训练的储备对我来说帮助特别大,因为没有体能的保证,我在赛场上的技术发挥就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因为力量不足导致技术的稳定性出现问题,所以在网球运动中体能是非常重要的。
徐:网球这项运动,你觉得在比赛中技术和体能的占比各是多少?
吴:对于世界顶尖球员的技术标准来说,体能是基础,就像咱们要打地基一样,没有基础的话,即使技术优秀,你的身体也是很难坚持的,特别是在比赛当中,当比分很焦灼、打得很激烈的时候,还要保持多拍高质量回球,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体能来支撑。还有就是因为心理紧张,身体感觉打不动球,也有的是因为比赛开局打得太累了,把身体的能量快速消耗掉了。所以怎么样合理地去分配体能,也是一种技术的体现,我认为技术和体能的占比在网球当中应该是比较均衡的。
徐:没有好的体能就不能更好地支撑技术,有好的技术但没有好的体能的话,就很难一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技术与体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看你在打澳网比赛时,墨尔本的赛场地表温度非常高,在这种极端天气下,体能消耗是超负荷的,你是如何保持竞技状态的?
吴:在墨尔本打比赛的时候,赛场非常炎热,体能消耗肯定是超负荷的,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去保持竞技状态,是需要体能分配的。在遇到这种极端天气的时候,你要合理地运用比赛的规则,因为是5盘3胜的比赛。作为我来说,在我体能有限的情况下,比如说这一局40∶0或者0∶40,我会打得更加释放,占据主动或者无力挽回的局面,我才会采用这个战术来保证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比赛。这种天气对于室外运动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是因为对手水平高而打败你,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技术差,而是因为炎热的天气把你身体的机能给压垮了。如果你能在场地上坚持三到四个小时,你赢下这场比赛的概率就会非常大,所以合理地分配体能是一个非常考验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事情。
徐:除了合理地分配体能,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还包括强大的意志品质。看全运会比赛,你身兼单打、双打、混双多项任务,由于赛制安排,一天面临两场比赛,你的体能是怎样分配的?
吴:这是肯定的,运动员的综合能力中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强大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成为一名顶尖运动员的。我状态最好的时候是2013年,全运会单双打都是冠军,混双是亚军。我觉得确实跟年龄有关系,再加上当时的身体训练属于高强度,拥有很好的能量储备,完全能够支撑我同时打三个项目的比赛。
徐:那除了年龄方面其他还有哪些方面对你的体能分配有影响吗?
吴:其他方面的话可能就是心理层面,跟意志品质相关,当时在那种心理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已经谈不上运用什么技战术了,最实用的方法就是靠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强大的专注能力让自己全身心投入比赛当中,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专注力是非常消耗体能的,这种感觉不是身体上的疲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疲劳,最明显的是我在2021年的比赛中,感觉精力跟不上比赛节奏,打完一场比赛,身体上没有较大问题,但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恢复精力,而且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专注度就会下降得很快,比赛当中非常容易出现布置战术的纰漏,总是会犹豫不决,从而导致反应慢半拍,步法也调整不到位,容易出现一些很低级的失误。所以,我觉得体能上的分配是跟年龄还有精力有直接关系的。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5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徐成博,宋怡诺.网球技术的训练与竞赛实践叙事——与中国网球领军人物吴迪训练学对话[J].体育与科学,2023,44(05):9-14+21.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